最近因为课程需要,去了解了一下关于昆曲的前世今生。从它的起源、发展、高峰、到失落,到复苏,只感叹昆曲的命运真是大起大落,回归之后才明白平凡原来是才唯一的答案。
早在昆曲尚未改革成型之前,江南地区流行着四大声腔,分别是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和弋阳腔,四种腔调各有特色,各有长短。十六世纪中叶,昆曲迎来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男人,曲家魏良辅。经过魏良辅的改革,昆曲融合了南曲与北曲的精华,创造出了细腻婉转的“水磨”腔调,语言上使用“中州韵”演唱(“中州韵”相当于当然流行的官话,适用范围广)。使得昆曲开始“走出吴中”而走出吴中并不是魏良辅的最终要求,走向全国才是他的最高目标。于是“昆曲”就像是他的女儿一般,为了“望女成凤”魏良辅不断加入新的元素融入昆曲,目的就是为了让昆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乐唱的流行音乐。可见,玩音乐,魏良辅是认真的!
改革后的昆曲,用前人创作的作品演唱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符合大众需要和审美的剧本,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唯有这样它才能经久不衰。有需要就会有创作,因此由剧作家梁辰鱼改编创作的中国第一个昆曲剧本《浣纱记》孕育而生。一经传唱,便在当时社会上引起热烈的响应,这种盛况在当时的虎丘“曲会”上体现得淋漓致尽,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姑苏城内万人空巷,堪比今天的巨星演唱会,关键是还不收门票,可谓是当时的地表最强音。
“走出吴中”的昆曲,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了,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此之后“昆曲”遇到它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就是这个男人让“昆曲”真正走向全国,登上了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那么这个神一样的男子到底是谁呢?他就是“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汤欧巴,汤显祖是那个时代的大才子,同时也是一枚大愤青,敢于针砭时弊,他在奏本《论辅臣科臣疏》中指出“皇上执政二十年,前十年张居正把持朝政,后十年申时行专权误国,二人虽性情不同,但结果一样,都以个人的意志结党营私。”这样大胆又颇具见识的话,直言不讳的批评两任内阁首辅。可是,大家都知道,年轻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在发表言论之后汤显祖的仕途生涯几乎遭到夭折。于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官场不得志的汤显祖像历史上很多文人一样弃官回乡,不再热衷于官场争斗,反而专心致志研究起了文学戏曲。因此,当时朝廷少了一位正直的官员,而文学戏曲界却多了一位剧作大师。
就这样,汤显祖写出了一部部经典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听说下雨天昆曲和《牡丹亭》更配噢,于是剧本《牡丹亭》被搬上昆曲舞台,一经演唱红遍大江南北,可谓妇孺皆知,那时的昆曲不是阳春白雪,不管男女老少都爱看都爱听,也都会哼唱几段,在文人之间如果不会唱昆曲,那就像不会吟诗作对一样,枉为文人。《牡丹亭》里讲述的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引人入胜,亦梦亦幻,真的是才子佳人的爱情典范。就这样,当柳梦梅邂逅杜丽娘的同时,昆曲也就邂逅了《牡丹亭》,成了经典的标配cp。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昆曲达到了生命的顶峰,感觉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上到皇帝大臣,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被它的芳心所俘获。这一时期也涌现出更多更精彩的剧本,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李玉的《清忠谱》、李鱼的《风筝误》等等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这几个人也长期占领着清朝戏曲界的“热搜”榜。特别是孔尚任的《桃花扇》,不单单是写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而意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艺术创作中加入了社会意义,引起了当时多少文艺青年的追捧。因此《桃花扇》让人在感叹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南明”小朝廷失败的反思。
在当时的昆曲粉丝界,乾隆老爷子可谓是头号铁杆粉丝,即使说是骨灰级粉丝也不足为过。在紫禁城里,就养着好几千唱昆曲的梨园子弟,兴起之时皇帝还会自己出演,自己唱昆曲,每次下江南势必要在行宫内听上一两回才肯罢休,可见乾隆皇帝对昆曲可是真爱啊!
回过头来,我们说物极必反,当昆曲达到了它生命的顶峰的时候,也意味着它开始走下神坛,走向低谷。
乾隆后期,徽班进京。以唱二黄调为主的 徽派,兼容并蓄,加入秦腔,在形成徽秦合流的基础上,融合昆曲,最后从昆曲中脱胎逐渐行成了“京剧”。“京剧”一改昆曲曲媚词雅的风格,唱词开始口语话,在演唱速度上不再像昆曲那样悠长缓慢,更加适合社会大众。我们说昆曲虽然也走进了平常百姓,但它的词曲过于文雅,平民百姓虽然都会吟唱,但是并未真正了解它所表达的内涵深意。因此相比之下,京剧比昆曲更深入人心更易于理解,更适合那个时代的大众需求。从乾隆后期一直到清末,京剧一直是主流,昆曲渐渐退出了舞台,从流行变成了经典,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民国时代,昆曲差点没落,还好有识之士知道昆曲的文化底蕴,文化价值十分深厚,因此不想让这么优秀的文化失落在历史长河之中。于是 有张紫东、贝晋眉和徐镜清发起,由上海实业家穆藕先生出资在当时的桃花坞西大营门五亩园成了昆曲传习所,聘请专业艺人授课,开班教学,至此昆曲的那快要熄灭的火种才得以保存下来,昆曲那位当年风姿绰约的美人才得以存活。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排演的昆曲《十五贯》晋京演出,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赏,周恩来总理观看后这样说:“浙江办了一件好事情,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总理认为此戏不但对全国反对官僚主义、提倡调查研究有教育意义,对挽救昆曲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于是,总理亲自在紫光阁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座谈会,发表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讲话。这样《十五贯》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成为解放后戏曲艺苑中一朵奇葩,载诸史册。
昙花一现的昆曲在上个世纪火过一段时间后,再度沉默。虽然风光不再,但是总是在戏曲届占有 一席之地,经历过这样的大起大落,昆曲不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风韵犹存”它虽然不再引进潮流,可是却成就了经典。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至此昆曲再一次迎来了生命中的曙光。见过大风大浪,享受过风光与落寞的昆曲对于这道晚来的曙光,它并没有太多的感慨,心里平静如水。因为它知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经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潮流,如果不能继续引领潮流那就沉淀自己,让自己成为粉丝心中永不磨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