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州”的“年味”
“老苏州”的“年味”

“老苏州”的“年味”

作为新苏州人,对于过年虽然充满期待,但往往不知道这年该怎么过!终于,搜罗到了老苏州的过年方式,不胜欣喜,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过年前

  在年前要进行大扫除,准备张贴年画。苏州人称年画为“画张”。张贴的地点主要在大门、影壁、房门、仓房、灶围、窗旁、水缸、钱柜、舱门、车箱、马厩、猪圈、牛棚等地。张贴的部位与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仿佛一场细致入微的小型仪式。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是第一个大日子:送灶神。传说灶王爷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五会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过去一年的功过情况,做一个“年终总结报告”。因此大家就选择在这之前烧香“送灶”,给他备好诸多食品物件,只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大小年夜

  到了小年夜,苏州人要给祖先“过节”,也就是进行祭祖,以此感谢他们对子孙的庇佑,并祈祷来年顺利。

祭祖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吃年夜饭。苏州人的年夜饭里不能少了肉圆、蛋饺。肉圆是团团圆圆,蛋饺形似元宝。年夜饭中的菜都讨了口彩,青菜取长寿之意,豆芽是如意的象征,芹菜暗喻勤勤俭俭,鱼也是必不可少,一般人家不会吃光,这样才能“年年有余”嘛!

大年初一

  新年头一天叫“岁朝”,小孩子枕着压岁钱醒来,看着大人开门放炮,互相拜年。这一天,苏州衙门会在盘门外的山川坛上迎喜神,以求来年世道平稳。

老百姓则结伴去烧香,最早,苏州人有烧十庙香的习俗。年初一要马不停蹄地赶到十座特定的庙内烧香,不能原路返回,不准进庙不烧香,所以还得提前计划好来去路线。回到家里还要向灶神爷进香,表示对大小菩萨一视同仁。

正月五日

  正月五日“接路头”是迎接五路财神的大场面。商家尤为起劲,以苏州商市的繁华,当天闹猛也可想而知。

商家供奉“猪头三牲”,有的还会用红丝线把活鲤鱼的头尾绑起,做成元宝形状,供奉过后放生,讨得“鲤鱼跳龙门”的好口彩。

正月十三

  到了正月十三,就是“抬猛将”的日子。过去苏州城内宋仙洲巷有一个猛将堂,到猛将堂去看大蜡烛曾经是苏州过年的特别节目,据说这对大蜡烛有五六十斤重,足足能燃半个月呢。

正月十五

  不到正月十五,灯彩就挂出来了。苏州灯彩的雏形能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两晋,隋朝时日趋成熟。到了唐代,元宵观灯风气盛行,灯彩愈发流行。宋代,苏州灯彩制作水平冠绝全国。明清两代,从黄鹂坊桥开始,经吴趋坊、西中市、阊门、南濠至山塘一带,蜿蜒十里,街两旁放置着各种彩灯供人观赏、购买。达官贵人、乡绅农夫、文人雅士穿梭其中。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春节的狂欢才迎来高潮与尾声。

蛋饺、狗尾巴和兔子灯

  苏州人吃年夜饭少不了蛋饺。将一把大圆铁勺洗干净,刷一层油,然后另拿一把陶瓷小勺子挖了蛋液倒进去。把煤气灶开到最小,铁勺贴在小火上匀速地周转,蛋液就铺成了一个完美的圆。蛋皮差不多凝固了就放肉馅,然后用筷子把上面的边缘剥下来盖住。整套动作轻柔婉转,包含韵律,又极为精准,令人着迷。蛋饺最好的归宿在年夜饭的暖锅里。

饱餐之后,顶顶期待的就是一包“狗尾巴”。痴颠颠地点了一根又一根,火星四溅得像仙女棒。有了烟花,年味才足。

另一个属于年的记忆,来自兔子灯,竹条做身体和头,铁丝做耳朵,宣纸做皮毛,剪成一条条才够生动。木轮用砂皮打磨了装在底下。穿上绳子,点上蜡烛放进去就完成了。做好了在街上走一圈,溜兔子的感觉真不错。走几步还要回头,生怕别被人踩了。

寻找年里的乐趣,苏州的年味是从一盏冬酿酒开始的,别忘了那些传统年俗里,埋藏着最质朴的乐趣。

温故知新,是时令的重序,是礼仪的回归。既非追求复活神话,也非向下突破世俗,而是两者的平衡与转化。

在苏州年俗的种种细节中,包含着对自我的肯定,以及对自然的敬重。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