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游学家”
中国古代的“游学家”

中国古代的“游学家”

“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己。”这是伟人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写下的。遍游四宇而学之,是中国教育独特的学习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然而随着现代教育的产生、信息技术的进步,仿佛游学这种学习模式也很少有人尝试了,直到研学的产生。今天我们就来数一数中国古代的游学名人。

春秋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年,行走数千里疲马凋车,四处碰壁,开阔眼界后修订了六经。

唐代李白年少时即走出蜀地,26岁“仗剑出国,辞亲远游”,用3年时间“南穷苍梧,东涉冥海”,16年漫游大江南北,丰富多彩的游历的生活和广泛的社交活动造就了他自由傲岸的性格和雄奇豪放、瑰丽绚烂的诗风

玄奘西天取经,不畏艰难,跋涉数万公里,历时17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20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名山大川,从当时的京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经南阳,在南郡(湖北江陵)渡江,抵达长沙,来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江边,凭吊诗人……历时数年,司马迁把大半个中国都“游”了。

明代徐霞客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十六个省。东到普陀山,西到腾冲,南到南宁,北至蓟县盘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徐霞客旅途中备尝艰险。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死后季会明等整理成颇具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古人在成人前,往往有一段时间外出壮游,增加阅历,开阔视野。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在行走与学习中体味人生。他们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过程中,不仅学得了满腹诗书,结交了名人雅士,开阔了视野见识,还在文学、著述、书画、园林、建筑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

华夏游学以真实的世界为课堂,游遍华夏内外,学贯古今中西的理念,看来不仅仅是现代教育核心素养的体现,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承担历史使命,花开华夏大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