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它犹如一条纽带,贯穿在华夏版图上,无数城镇因运河而兴盛,而宁波余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运河城市。

浙东古运河穿余姚而过,在运河沿线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相关文化遗迹。这些丰厚而灿烂的文化资源,也让余姚成为一个充满运河元素的新地标城市。

日前,苏州华夏游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半书房·运河之驿”主要发起人景荣和运河驿站发起人张弘等人来到余姚,参观了阳明古镇、河姆渡镇,并参观体验了非遗越窑青瓷烧制和木榨油坊古技艺,加速大运河沿线研学基地落地。
01
阳明古镇

6月4日上午,苏州华夏游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半书房·运河之驿”主要发起人景荣与运河驿站发起人张弘等人率先考察了阳明古镇,余姚市阳明文化书院副院长陆风雷进行了接待并交流。

陆风雷院长介绍,阳明文化、姚江文化、河姆渡文化、红色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余姚这座历史名城,所以这里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而阳明古镇就是以心学大师王阳明故里为前提,“阳明文化”为主题进行开发打造。
陆风雷院长还表示,阳明先生的思想还是比较接地气的,我们要把阳明先生的思想进行一个落地转行,让其走进大众视野,让大家去感受阳明文化,也让阳明文化“活起来”。

苏州华夏游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半书房·运河之驿”主要发起人景荣介绍道:“半书房·运河之驿”是与运河驿站完全交织在一起的,每一个运河驿站都会有一个半书房,这是千年运河文脉的流淌,沿着运河走,就可以把运河文化都领略一遍。
景荣介绍,在“半书房·运河之驿”中,都是横向、纵向的一个展开,既有收藏以运河为主线的书籍,也有地方名人、历史、文化、非遗等方面扎根在地方的书籍及展示,形成一种文化的交融,既是说书人的一个道场,也是一个书场,更是一个地方文化对外发布的窗口,乃至未来成为网红打卡点。
景荣说,我们不提倡去建设书房,而是寻找以前咖啡厅、茶楼或是已有的书院,合作去呈现运河文化和地方文化。像阳明书院,我们就可以打造一个主题性的演讲,在“半书房·运河之驿”可以做一个巡回分享传播。

陆风雷院长表示,依靠着余姚文旅资源,已经开始着手打造研学线路,其中,比如说一天行程,可以阳明古镇为主,包括阳明先生故居、博物馆在内等。而二天的行程,可以辐射到周边,红色文化、河姆渡文化、姚江文化。
交流中,陆风雷院长也与运河驿站发起人张弘达成共识,在运河驿站即将发布的“云上运河”上导入关于阳明古镇的一些研学内容,打好研学牌。

02
河姆渡镇·越瓷坊

6月4日下午,苏州华夏游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半书房·运河之驿”主要发起人景荣与运河驿站发起人张弘一行来到河姆渡越瓷坊,余姚市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江明进行了接待。

河姆渡越瓷坊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它也是余姚唯一一家生产越窑青瓷的工作室。整体设计集旅游、体验、生产、研学、销售等功能为一体。


当天,见到越瓷坊坊主范江明时,他正在制作越窑青瓷工作中。在交流中,范江明给大家介绍了越窑青瓷一些知识以及制作工序。

范江明介绍说,瓷土要经过专门的粉碎、淘洗、腐化等流程,使其达到较高的“玻璃化程度”;上釉前,要把釉料提纯,并改良施釉方法。

然而,秘色瓷烧造也不是让瓷器直接接触炉火的,而是将秘色瓷瓷胎装入瓷质匣钵装烧,一器一匣,并以釉水来密封匣与盖之间的缝隙。最后,通过对炉温的控制,才会出现陆龟蒙在唐诗《秘色越器》中所形容的“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效果。

交流中,苏州华夏游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半书房·运河之驿”主要发起人景荣与运河驿站发起人张弘一致认为,越瓷坊是一个完美的研学基地,可以通过举行研学活动来普及和展示越窑青瓷非遗文化。
范江明也表示,也希望通过运河驿站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来到河姆渡来了解越窑青瓷,助力越窑青瓷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03
河姆渡镇·木榨油坊

随后,苏州华夏游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半书房·运河之驿”主要发起人景荣与运河驿站发起人张弘一行来到河姆渡镇木榨油坊,河姆渡“木榨油坊”坊主陆雪龙进行了接待。

在现场,陆雪龙详细给大家介绍了木榨油工艺。木榨榨油工艺复杂,有十几道工序,包括风车除杂、炒锅煸香、入槽碾磨、木甑蒸胚、棉布包饼、上箍装榨、撞榨打油、沉淀沥油,每道工序都缺一不可,都融入了独特的匠心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现代榨油技术很难替代的。
在交流中,陆雪龙表示希望通过合作,让更多的人前来参观、体验,领悟这种老手艺。

半书房 运河之驿

“半书房 · 运河之驿”是聚焦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概念文化空间,具有书房等多种业态,为运河沿线的文旅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