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上那些消失的市井生活
山塘街上那些消失的市井生活

山塘街上那些消失的市井生活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人们提到苏州,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园林,可能是水乡,然而那条连接阊门与虎丘的七里山塘才正是“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

  如今的七里山塘,街道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建筑精致典雅、疏朗有致,街面店肆林立,会馆集聚,依旧热闹繁华。然而在这昌盛繁荣的背后,一些市井生活已慢慢消失……

【打铁】

苏州有句俗话“世间有三般苦,打铁摇船磨豆腐”。

打铁是坊间的俗称,民间还把打铁的叫作铁匠。铁匠铺过去苏州城乡都有,光是山塘街上有两三个,主要锻打农具和生活用具,例如镰刀、锄头、菜刀、勺子等等。

  铁匠铺不考究,只要一个炉子,一个铁墩,几把大小锤子就行了。铁匠师傅分上手和下手,上手师父执小锤,苏州人叫小榔头,下手则舞大锤,苏州人叫大榔头。一块铁在炉里烧的通红,上手师傅左手执钳夹住铁放平于铁墩上,右手执小锤敲击在铁上,下手立即舞动大锤跟上来一下,重重砸在铁块上小锤所击之处,这是铺内就像奏起一场小合奏:“叮当,叮当”,清脆悦耳,铿锵有力。现在铁匠铺已经不存在了,再也听不到那悦耳的打铁声了。

【敲松子】

  苏州曾是个消费城市,几无现代工业,但手工业却很发达,由于工业不发达,无法容纳许多劳动力,不少人便从事密集劳动型的手工加工业,“外发加工”这一行业便应运而生。敲松子就是其中之一。

敲松子的程序是这样的,先到松子发放点领回松子,一般一次领二十斤,领回家在小台子上放一个匾,匾内放一个小石鼓墩,墩上放松子。大家坐在小登上,左手拿松子,右手执小榔头敲击一两下,使壳碎,肉则不能碎。全部敲好后,则要簸松子了,簸松子是个技术活。簸者用力的均匀和力度的变化,松壳、松肉由于比重不同,落下来时,松肉偏后,松壳偏前,方可分离。那时行走在山塘街上,“嗒嗒嗒”的声音充耳可闻。像无数啄木鸟在啄树身。

现在机器化代替了手工,便捷了许多,人们的生活也少了很多乐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