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小寒: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月5日至7日之间。“寒”是寒冷的意思,“小寒”是指冷气积累太久变为温度更低的寒气,但是还没有达到寒冷的极点。民间有“小寒落雨大寒晴”的说法。

2019年将在1月五日迎来小寒。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小寒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因此全国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天寒地冻,大地一片沉寂,动物早早的进入冬眠,往日劳作的农人也不在穿梭于阡陌之间,这时候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北部地区,气温最低可达四十摄氏度左右,田间麦苗的地面部分已经停止生长,而地下部分却在开始往泥土深处延伸,积蓄力量等待着来年生长。“小寒逢三九,冻死猪和狗”,因此在此期间人们需要做好防寒保暖,以防冻伤生病,饮食则需要多吃御寒暖性食物。

在小寒期间,人们有吃腊八粥养生的习惯。据《燕京岁时记 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是很多地方在腊月时节备受欢迎的食物,制作简单,食材随意搭配,不拘一格,老少咸宜。一般在煮制腊八粥时,会提前一个晚上将各种比较难熟的食材进行浸泡,煮制时先是大火煮熟,然后小火慢傲,等到粥夜浓稠,各种食材软烂适中之后就可以出锅了。不管腊八粥的食材怎样变化, 一般都会有花生、莲子、桂圆和红枣等等。这几种食材各有功效和作用,桂圆补脾胃,补血养心,而被称作“长生果”的花生则具有补脾胃润燥,补脑补肾等等功效。因此,可以说小小的腊八粥蕴含着人们对于食疗养生的无限智慧。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也就是说小寒时节,南方过冬的大雁开始北归,喜鹊开始筑巢,山鸡开始鸣叫,小寒虽然说是一年中最严寒的时候,但是也是阳气逐渐上升的时候,最冷的时候到了也意味着天气从这之后开始渐渐转暖,一起都在继续力量等待新生。

 

 

 

发表回复